要說文言文是古人的廢話、故意建立知識門檻,那長篇累牘的後現代式行文算什麼?
「認知圖景闡釋服務本質一體性的缺失狀態可能比錨定其內容更接近內在命題的前提是先天結構在提出構性差異問題的形式階段就已經受到悖離。」
「性別建構主義之社會性別建構是個人主體受社會屬性無形性伴生概念透過社會性行為與行為社會性在統攝下逐漸形成非直觀存在性概念編織的介入過程中以合理的分歧形式不斷牴牾合一進行自我重構。」
「群眾戲仿中的自我覺知勘探現存知識載體在多面向性重塑辨識路徑產生共調壓抑的唯一律下的符號化反覆跳躍無疑成為底層邏輯。」
「反身性懸置本源界線作為討論的支點在追問逆序同構化夢鄉探討中源於他者目光的被給予。」
「回溯性重構陳舊知識體系一併消解深層意蘊要素之對立個體桎梏應用在失序敘事體系的敘事指認再確立需基於自發屬性驅動非消極選擇與非編排性參與耦合的新權威構建。」
現代人不說人話
毫無意義堆砌詞藻的唯一效果是讓讀者一眨眼就忘了剛剛到底看了什麼。
文章不是晦澀不明、詰屈聱牙才叫做有知識。太多人誤把一堆生僻詞的混合嘔吐物當作知識來吹捧。
把精煉的既有名詞拆開,轉為抽象用詞或濫用學術術語,又或僅是胡扯些狀似術語的東西,然後再將這些東西層疊在一起。
就像是「怕痛」這句話該怎麼「解壓縮」?
答:「耐痛指數低。」
如果某人很「邋遢」?
答:「沒有容貌焦慮。」
「成績差」怎麼說?
答:「成績屬於離群值。」
「上班好累」呢?
答:「心智負擔超出預期。」
「我想一下」太庸俗了?
答:「讓我搜尋我的知識地圖的角落。」
怎麼「抱怨免費試用期結束」?
答:「產品過分商業化。」
還有,要如何形容兩人「雞同鴨講」?
答:「希望減輕對話間的建設性干涉。」
以及,當被問到「帥不帥、漂亮不漂亮」如何回應呢?
答:「去主體化的凝視行爲無法收斂為簡單的社會性表述。」
又比方說很多人愛用的「思想實驗」。現在也來做一個思想實驗,就是倘若要發明一個取代思想實驗的新詞,這個詞語該叫什麼?我先提議,我發明了「假設」。
「考慮一個思想實驗」原本就有個說法叫做「假設」。謝謝!
「建構、解構、凝視、異化、客體、他者、閾界、失序、揚棄、濫觴、剝削、階級、賦魅、祛魅、脫域、蠕變、先驗、後設、極性、失語、規訓、抽離、覺知、視淫、嬗變、超克、尋租、視景、讓渡、範式、消解、內驅力、鈍感力、自性化、病識感、存在性、敘事缺失、思維定勢、去脈絡化、路徑依賴、情緒價值、知識遷移、路徑識別、母性膨脹、代際正義、代謝斷裂、智性反抗、景觀社會、自我連貫、意志底色、內隱行為……」
黑話
Usability——優使性或易用性,這些人一定會選優使性。
Kitsch——刻奇或媚俗,這些人一定會選刻奇。
這些人哪怕正在對話,首重的也不是讓對方理解,而是與其他懂得黑話的圈內人一同自嗨。
「如果看不懂,你應該做的是去增長知識,而不是指責別人的用詞。」
笑話。
強迫他人使用跨領域挪用而來或自己編纂的抽象名詞進行討論。那些名詞甚至無法被精確定義。同一個新名詞,不要說不同人的不同定義,同一個人在不同時間都能有不同的定義,這裡的時間有時僅僅是上下段落。
「本體論的視差」、「現實與自身的先驗補充」等意義不明的字串在哲學討論上出現勉強也就罷了,偏偏這樣的哲學黑話越來越氾濫到各種場合。
花費大量時間試圖說明繞口詞彙與通用詞彙中那精深微妙的差異,這都是事後才找的藉口。過分細究,將意涵無限分解,更多的只是同時模糊了兩者。
當中有些人已經是「只會」廢話文學表達方式,卻還得意自己的長難句功力。喪失了簡明扼要的表達能力,任何事都試圖用繁複的語句說明極其簡單的情況。
「家」就家,但就是有人會糾正說那叫做「原生家庭」。一本正經告訴你「家」在自然態度和先驗態度的現象學差異。
再簡單、再平常的日常瑣事他都可以用「先驗」來抽象化。
「很多問題看似是哲學問題,其實是語言能力問題。」
路德維希·維根斯坦
「任何不能簡單、清楚地講話的人都應住口,繼續下些功夫,直至能這樣做為止。」
卡爾·波普爾《反對大詞》(Against Big Words)
語言能力越好越能精準表述,反之則越花團錦簇。
充斥哲學、社科字眼的後現代主義文風並非高明的表達方式,而是不食馬肝的馬肝。馬肝有毒,不能說不吃馬肝的人算不上饕客,不會吃。不該吃的東西本就沒人該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