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重謝絕了友人提供的音樂會門票。人生唯一一次聽音樂會的經歷實在太過丟人現眼。對演奏者很抱歉、對其他聽眾很抱歉、對場地很抱歉,但坐在前排正中央的我的眼睛真的睜不開,場合是如此地高雅,而夢鄉是如此地溫暖,我盡力了。
左派很可笑的就是平常灌輸的時候一副文縐縐的作派,口口聲聲哲學思想,真遇到稍不如意就恨不得殺人全家。
澤倫斯基就算戰勝,最後只會和蔣介石差不多。頂多延續一年的戰勝威望,接著便會因為不滿徹底爆發而垮台,無力解決戰前延續至戰後的貪腐,更無法解決戰爭遺留的政治、經濟、社會廢墟。到時一定有人會用「一手好牌打爛」來評價面對整個國家千瘡百孔的澤倫斯基。所謂「好牌」,戰爭同花順:戰亂、饑饉、逃荒、重建、債務,還有敵占區的回歸、清算與再征服。唯一的活路就是在戰事終結時一同宣布下台,然後連夜跑路。
實在不知道該怎麼跟容易聽信漂亮話的文青溝通。他們總覺得只要喊出漂亮話的都是好人,而好人做的肯定都是好事。「哇!他說我們應該給予彼此諒解,給予彼此體諒。他好有理想,他希望世界和平!」對事件的判斷完全取決於自己的感動。為什麼要文青去看他們偶像的實際所作所為就這麼難呢?
彈幕這種東西本來就是個人喜好,開關就在那兒,自己決定;偏偏有人想把反對彈幕當作某種高水準人格的外顯特徵。真要說的話,既然在彈幕網站、既然看的影片彈幕多到影響專心,那就不會是什麼正經影片,對著這種影片標榜自己高水準真是可笑至極。B站上的《【耶魯公開課】【歷史】中世紀早期(西元284-1000)》,17小時課程一共91條彈幕,這會影響專心?先檢討自己看的什麼影片如何?
總覺得臺灣似乎老是在吸別人的尾氣,別人都轉向了,臺灣還在自以為先進。
每當事情發生,縈繞在網民嘴邊的高尚道德感其本質不過是尖酸刻薄的另一種形式。將自律化為他律卻以此自滿。
想想之所以偏向AI或許是自己未曾在網路上創造過有價值的東西。
「你又不是資本家/地主/知識分子幹嘛幫資本家/地主/知識分子說話」這句話透著愚蠢的惡毒。
逛Awesome Cloudflare的時候一時心癢癢按照教學部署UptimeFlare。完成的那一刻突然賢者時間索然無味,因為發現自己其實用不到。哈哈。而且這些自架專案確實如有篇網誌所言:「不如一些saas服務好用。」
「接受善意批評」這句話非常虛偽、毫無誠意。曖昧不明的「善意」一詞可以有無數種解釋,因此它實質上就是不接受任何批評。而且什麼時候批評還有接不接受的問題?你不接受,我就不能批評了?
「一個小時的電影解說,這可比那些三分鐘的速食好多了」嗯……不盡然,哪那麼多話好說,更常見的是填充廢話至一小時。
《房子》(Hausen)2020的德國影集。基底其實不錯,但發揮不佳,浪費了好點子。
承辦人裝死,喉嚨連續一週超負荷使用,感覺都快潰瘍,現在整個人就像清末煙館裡抱著大煙不放的癮君子一樣,抱著倍康健(Benzydamine HCL)不放,時間到就趕快噴上一噴。
不是嘛,「XXX是博士更是教授」那又怎樣呢?他是博士、教授,不代表他那些荒唐的言行舉止正確,只代表此人曲學阿世而已。
「台灣沒有職業歧視」、「這種程度難怪只能在小7工作」同一個人,前後差不到兩天的推文。假清高給誰看呢?真是。
常常看別人吵架看得自己血壓上升,這些人是知道這世界上有個玩意兒叫做字典的對吧!?隨處都可見的字典知道吧!?要不還有個維基百科,會上網吧!?看一眼是會要命嗎?把字詞按照自己意願解釋然後自顧自地發瘋,有病啊!?
有些人不知道哪學來的臭毛病,總喜歡說:「你自己想想。」有話就說,有屁就放!「想想」什麼?
「它一次才能吃多少蜂蜜啊,活該你這輩子養蜂,窮死你才好,說話口音也讓人噁心」——養蜂人除害蟲影片底下所獲之「善心人士」評論。
「數年間,看到數百萬香港人血已流盡,淚已流乾…」為何說話非得如此戲劇化不可呢?總人口七百餘萬,而數百萬血已流乾?說的人、聽信的人難道不正在傷害自己的格調嗎?這種對尊嚴的自殘行為實在無法理解。
在Twitter累積了一定程度的鍵政(特指天天喊打喊殺)黑名單,現在點關注的時候會先照著微博的關注列表法則過濾,免得他唯一正常的推文就是被我看到的那篇。黑名單裡面都是些一、三、五殺柯粉/小草,二、四、六殺49仔/滯台難民,禮拜天殺支那賤畜/客家人/原住民的精神病帳號。沙文主義都很難概括他們的瘋度。

「資訊繭房」聽來有批評的意味;「與朋友分享相同價值觀」聽來則顯得親暱、溫和。之所以討厭覺青,就是他們喜歡使用後者的表達方式,將垃圾舉止包裝得無害。
人帥真好,Jeremy Irons穿件吊嘎還是帥。他的品味令人印象深刻,一座小城堡、一間鋪滿地毯與軟墊的書房,實在艷羨。
《幫幫數發部吧!》還以為是我沒看懂,上上下下看了幾遍終於確認他就是那個意思——刷點擊率。「隨著多打幾次 curl 點閱次數也會隨之增加, 大家可以利用這個方式來取得文章的點閱次數, 也可以幫幫數發部的網站有更多的點擊數哦!」不看網站實用性,而是鼓吹用刷的?刷點閱次數除了做表面功夫到底意義何在?哪怕是隨便寫些推薦內容,或隨口一句呼籲關心高齡議題(網站內容),我都不會覺得他欠吐槽。
有些人的社交慾望實在太重,天天美其名曰拋磚引玉,說些標新立異的怪話。明面上說是討論,但又把潛在反對意見先一步斥為偏見、不能接受新事物。這些人現實中是不是沒朋友。
有篇文章以《Florida Judge and Former Classmate Meet Again as He Appears Before Her on Burglary Charges》做例子,認為哪怕給予混混幫助,他們還是會重操舊業,因為他們已經習慣自甘墮落了。這倒是讓我想到劉秀調侃馬武:「汝嗜酒豪俠,又任性子,且勿自為盜賊,反遭亭長所捕也!」馬武「自甘墮落」的本性有變嗎?顯然沒有,但位子不同後卻又稱不上「自甘墮落」了。
周玉蔻被限制出境,底下評論馬上有人:「可是她不是綠營的,原本還是藍營的誒。」是不是身上沒刺民進黨三個大字都不算民進黨?真是好事都民進黨,壞事都國民黨。周玉蔻終於被判刑這件事給人的教訓就是只有前同陣營的人捅刀才最致命,就像《毒梟》(Narcos),要不是卡利集團策應緝毒局,巴勃羅說不定還能撐上個五年、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