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丘:第二部》:Cry Havoc!

釋放戰爭之犬!

身分

「在摩阿迪巴的母親面前,這兩人明顯有些拘束。潔西嘉一眼就看透了他們:他們沒有思想,只能依附於任何給予他們身份的權力組織上。如果不能從潔西嘉這裡得到什麼,他們就什麼都不是,因而是危險的。」

《沙丘系列 第三部:沙丘之子》

若要強行濃縮《沙丘》的核心,那就是人類的本質是魔怔人大戰。無論是巴特勒聖戰還是弗瑞曼人聖戰都是很快忘了當初究竟為了什麼,輕易便發狂,四處「不服從聖戰的人比敵人更可恨」這般征討異端。「聖戰」賦予人身分甚至定義活著的價值,最後釀成的犧牲比他們反抗的對象所造成的更多。

現在網路流傳的巴特勒聖戰幾乎都是作者兒子的版本,加深了人機之間的恩怨,讓機器成為「大敵」或許讓動機更合理(我不這麼認為),卻因此淡化了人類心智中湧動的狂熱,變得向外推諉給外敵而不是向內探尋。對人類自身理性以及將意志強加予他人的針砭是原《沙丘》系列的精髓。簡明扼要地說就是遠遠不如1984年出版的《沙丘百科全書》(The Dune Encyclopedia)。

「將學問轉為信仰狂熱太過容易。那群愚蠢的善人,只希望有絕對邪惡的存在罷了。」

《艾爾登法環》 – 禱告 – 《聖律療癒》

弱勢

相良宗介
不愧都是沙漠訓練出來的。
學生會會長輔佐官:「誰都有珍視的事物,例如說你!你叫高山清司,你妹妹每天下午六點左右都會經過弁天路回家,真是叫人替她擔心;你是遠藤敬志,跟最愛的母親兩個人住在一起;還有那邊,中島慎太郎的姊姊在一個禮拜前生了小孩。」
來源:《驚爆危機?校園篇》

酋長大會上的演講很是精彩,我很喜歡提摩西·夏勒梅仰面同時隻手比向穹頂承諾會引導弗瑞曼人前往天堂(Hand of god be my witness, I am the voice from the outer world.)那瞬間的畫面。(同樣欣賞的另一幕是突襲皇帝時保羅被火光映照,反襯出深藍的雙眼)

不過其實在原著弗瑞曼人沒那麼容易納頭便拜,保羅也沒霸氣四溢,是全部花招都用上,好說歹說;保羅跟潔西嘉這對在《沙丘:第一部》最具性張力(by 豆瓣評論)的母子與史帝加唱了整場雙簧,靠著推動弗瑞曼人的戰爭激情才壓制局面。也因此讓後續(第三部)場面徹底失控。或過去、或現在、或未來,又或是信仰,每個組織、每個人都以各種名義深陷戰爭之中。

「保羅·摩阿迪巴!快讓我們戰鬥吧,保羅·摩阿迪巴!讓我們用哈肯能人的血來澆灌我們的大地!」

《沙丘系列 第一部:沙丘》

弱勢是一種動態,一個人目前沒做壞事比起說是好人,也有可能只是暫且沒有能力做惡,受欺凌不意味著善良;無論反抗、信念或是領袖,這些漂亮藉口不過是為了殺更多的人。人們缺的是獻身的機會,只要機會到來,哪怕那是虛偽的人造預言,人們也願意信奉。

「只有當一個人有機會做出選擇時,才配得到讚揚或才能遭到譴責。」

弗雷德里希.海耶克

偶像

保羅的初期心態就像SCP-2662漫畫版 作者:松(A・TYPEcorp.)),粉絲的發瘋崇拜行為與偶像意願無關。每個人都在把他往上推。

「不要讓你的人民落進某個英雄的手裡,沒有比這更可怕的浩劫。」

《沙丘系列 第一部:沙丘》

邱吉爾解釋過將精神領袖與實權領袖分離的重要性:「世襲的國王擁有威儀和榮耀,而領薪水的頻繁更換的內閣官員擁有權力和責任。國家威儀和權力在單一職位上的結合將一個凡人暴露在超出常理的壓力和超過其力量的任務面前」(出自:《世界1937:邱吉爾眼中的時代人物》);其他也有很多類似的論述,譬如喬丹·彼得森以馬克斯·韋伯的三種權威為基礎,認為君主立憲制的優點在於讓無害化的傳統型權威(虛位元首)佔據位子,避免魅力型權威(宗教領袖、意見領袖)在得到傳統型權威地位(國家象徵、崇拜)的同時也篡奪了法理型權威的地位(法制授權),從而形成偶像危害,讓應被批判的不再受批判。

皇家心理制約(帝國預處理)

這不是電影第二部提到的內容,但蘇克醫生是我覺得最有意思的設定,思想的人為固化讓原本不得不的強迫信任轉為有憑有據的制度信任。這種做法充斥在《沙丘》之中。

另,皇家心理制約(IMPERIAL CONDITIONING)是個很奇怪的翻譯,蘇克醫生實際上與「皇家」無關;倘若蘇克醫學院的技術與「皇家」有關,那麼蘇克醫生將不可能獲得任何信任,這與該技術的宗旨完全相悖。

缺憾

跟第一部一樣,很多《沙丘:第二部》涵蓋範圍內的原著劇情都沒有出現,像是重中之重、無比重要的「宇航公會」;弗瑞曼人與厄拉科斯環境的關係;他們是怎麼獲得打敗薩督卡軍團的能力;要角的背景、盤算,以及之間很多經典對話等等。雖然認同丹尼·維勒納夫反對「導演剪輯版」,又有點希望他來個把要素全部填充進去的版本。

現代化

荃妮的「現代化」改編讓我有點對電視劇《沙丘:姐妹會》心驚膽顫。不知是報導胡謅還是真的出自製作團隊,聽說該劇會聚焦在「女性在沙丘世界發揮的政治力量」,原本沒什麼感覺,如今有些害怕。貝尼.潔瑟睿德姊妹會的精神核心並非女性,更非政治,而是對人類未來的恐懼與期望,追尋全人類的種族晉升。

未來

大陸那邊始終有人在吵社會結構,由此批評是爛片、垃圾小說。「宇宙世紀怎麼可能是封建」,實在很煩,他們一直被灌輸馬克思那套《五階段論》,導致他們死板地堅信未來一定是線性,一定是共產世界或是前一階段的「腐敗的資本主義」,絲毫不顧作者的構思——人類遭遇命運拐點進入完全不同道路的可能。

失去幻想能力還反過來指責作者思想僵化。

階段論這種超神奇線性理論簡單說就是馬克思為了推銷共產主義於是發明了文明階段論,聲稱文明是有序的線性發展,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最終,人類社會的完美型態便是共產主義。

也就是說他發明論點A和論點B,讓二者左右手互搏循環論證:為什麼共產主義是未來,因為未來就是共產主義。

科幻

至於「《沙丘》根本不是科幻」……這就看你承不承認社會科學也是科學。


《沙丘》從頭到尾都是警示(人性與救世主崇拜)、沉重(宿命與人類的黃金之路)的基調。

蕾貝卡·弗格森
不知道該怎麼稱呼這種美術風格,超現實主義?總之,真符合《沙丘》既未來又失落的世界觀。